高中物理知识点多、面广,不仅有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需要考生牢记,而且还有物理实验的方法原理与仪器操作、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物理高考复习呢?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考复习必须做到“四化”.
一、知识的序化
“知识的序化”就是根据物理教材和《高考考试说明》,把中学阶段的物理知识一一罗列出来,进行有序地排列.物理知识序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如果把高中物理的内容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那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就是子系统,子系统又包含许多知识点,而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运动和能量相联系.由于平时教学我们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分解为一个一个知识点,结果造成学生头脑中知识杂乱堆积,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序的知识结构,系统梳理策略就是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高中物理知识体系.总复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知识的体系,先进行单元复习,形成小系统、子系统,然后再用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跨章节把各子系统综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的序化必须要以扎实的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熟练的物理规律为主线,编织知识网络.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在做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如运动网络图,质点受力和运动关系网络图,等等.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的目的是把杂乱的知识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因此系统梳理的主要手段就是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编织知识结构网络图的原则是:按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一般到特殊,理清知识脉络,达到知识归类系统化,知识联系网络化.
二、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内化”就是在知识序化的基础上把物理规律、概念、实验和物理问题进一步地消化,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系统.知识内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物理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后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的过程.物理总复习不能离开教材,特别是第一轮复习,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并且把知识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阅读教材时既要抓住重点知识,逐句逐字推敲,弄懂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又要注意到课本知识的方方面面和边边角角,如阅读材料、注解、演示实验、插图等.阅读之后,把章节内容概括,去粗取精,把书读薄.特别是对于物理规律、定理一定要理解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时,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阅读要尽量读细读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二是依据《考试说明》和大纲,紧扣知识点和重点;三是“削尽冗繁留清瘦”,突显物理的主干知识,力求概括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比较是物理知识内化的重要形式.比如,有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容易混淆,而许多概念和规律又有联系,运用图表类比或其他形式,将这些既容易混淆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如电场和磁场、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动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氢原子的能级与地球卫星的能量关系、原子的能级与原子核能,等等.
三、知识的深化
“知识的深化”就是在通过物理解题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领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领悟是在各种解题练习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物理习题以其具体生动的物理情景,促使学生去应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那些抽象的、单调的物理概念、公式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达到知识的深化,必须通过以下三个环节:
1.熟练题型
通过解题训练熟悉题型,这是物理复习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不存在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不做练习就能学好物理”.为了使学生熟悉题型,必须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练习,以拓宽视野.
2.概括题型
熟悉题型是为了概括题型,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概括出某个物理规律应用的题目类型.比如“动量守恒定律”这个知识点,学生经过操练一定量的题目后,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三类题型:一是“物体间弹性碰撞的情形”;二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系统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情形”;三是“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合为一体的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情形”.
3.解题关键
在掌握了物理题型之后,需要明确各种题型的解题关键.比如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判断系统是否满足条件(即系统所受的外力为零或外力远小于内力,或者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二要注意各个物体的速度是否相对同一参照系.又如圆周运动类型的问题,其解题关键是明确由什么力提供向心力,然后列出这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等于向心力的方程.像“天体运动”类型的问题一般是引力等于向心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一般是洛伦兹力等于向心力.还有像平抛运动(包括类平抛运动)的问题的解题关键一般是明确在初速度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与初速度垂直的方向(或沿等效重力场的方向)上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或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
很多学生把物理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懂得运用,乱套公式,问题就出在没有把物理情景与物理规律相结合,不能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如果学生能够认真解题、精心去概括题型和解题关键,处理物理问题时,就能够迅速地把物理问题和所熟悉的物理模型相联系,达到“条件反射”般的解题境界,就不会乱套公式,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
四、知识的活化
“知识的活化”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达到《物理学科考试大纲》列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考核要求.要使学生做到物理知识的活化,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提倡“一题多解”
通常有一些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比如物体受力和物体运动速度关系的问题,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处理,也可以用动量定理来解决,还可以用动能定理去解题.通过比较几种解题途径,可以拓宽解题思路,增加处理问题的“自由度”,避免解题时“走进死胡同”的局面.例如,已知地球半径R=6 400km,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如果我们设想把大气层看做是由许多小部分组成,先求出各个小部分的重量,然后把各个部分的重量加起来,由于离地球表面不同高度的g不同,用这种解法困难重重.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大气层的重力等于地球对大气层的支持力,而这个支持力与大气层对地球的压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果求出大气层对地球的压力,就可以求出大气层的重力;因此我们可以用大气压乘以地球的表面积求出大气层对地球的压力,从而求出大气层的重力.